最近有人转给我一篇万维钢老师的文章,题目叫《复利的鸡汤和真实世界的增长》。
这篇文章中提到一个观点:复利在真实世界并不存在,至少不能长期稳定存在。
可能是因为我在《好好学习》中专门讲了“复利”这个思维模型,所以朋友就把这篇文章发给我,想听听我的看法。
在此前我们提到的所有思维模型中,“复利”这个概念似乎离金钱特别近,因此,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,人们自然很关心和钱相关的概念——万老师这篇文章的点击量是同期其他文章的五倍之多。
既然有这么多人关心这个话题,正好,值此新春佳节之际,我借“复利”是不是鸡汤这个问题,给大家拜年了~
顺便拉扯一个话题:不仅复利是鸡汤,所有的”思维模型/临界知识”都是鸡汤。
何出此言?
复利不是数学公式,而是思维模型
“复利”之所以被人们关注,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“致富思路”:现在拿出一笔钱,什么都不用做,利用复利的力量,30年后你就是千万富翁了。
这样的故事,你一定听说过。
就连世界首富巴菲特都说:找一条足够长的坡,足够湿的雪,就能让财富滚雪球。人们都听明白了,这个滚雪球道理的背后,就是“复利”的力量。
复利的故事,满足了人们内心渴望致富的欲望,所以这个概念比起其他数学或经济学概念,更广为人知。
可是,遗憾的是,知道复利的人很多,真正靠它致富的人却似乎很少。于是,有人开始疑惑了:复利真的有那么厉害吗?
慢慢地,有人发现,原来 “复利”这个概念是个大忽悠啊,根本不靠谱!
原因有二:
一,现实中没有长期符合指数增长的东西,所以复利是忽悠;
二,即使有,现实中也很难找到长期高于10%复利增长的投资标的,所以复利仍然是空想。
因此啊,你们这些喊复利的人,都是被人忽悠了在交智商税!“复利”就是个鸡汤!
嗯,关于前面两个论点,我完全同意。
不过,对于“复利”因此就没用了这个观点,我却不敢苟同。在我看来,上述论据丝毫不影响“复利”作为一个极有用思维模型的价值。
为什么?
因为:复利的价值不在于公式,而是一种思维方式!
在前面批判复利的观点里,其实隐含了一个前提,那就是当现实里找不到完全符合复利模型的案例时,复利就是没用的。
这个逻辑听起来没毛病,可是细推敲起来是有问题的。
因为,当我们把复利效应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找精确对照的时候,其实是把自然科学的规则硬套在了更复杂的真实社会,这就犯了追求“物理学精确”的错误。
所谓“物理学的精确”,在这里是指:当我们在理解一个概念/方法时,希望获得像物理公式那样的确定与精确性。
既然复利的公式是F=P*(1+i)^n,那么,在现实生活里,我就希望输入P、i、n就一定能得到一个精确的F,如果做不到,你这个公式就没用。
那么,既然现在我们在真实生活中连一个稳定的10%利率都找不到,那自然你这个复利公式就只是一个鸡汤屠龙术罢了。
这个思路在数学或物理的逻辑世界里当然没有问题,可是,现实生活不是真空,没有完美的对应模型。如果拿这个要求来衡量一个方法的实用性的话,我们提到的所有重要学科的重要规律,几乎没几个能在现实世界里完美复制。
可能也正是因为大多数人存在这个误解,大家才会奇怪,为什么你会说那些化学、医学、数学等学科的概念和规律,能用在我日常工作生活里?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啊?
可是,以复利为例,我在《好好学习》中提到过:数学,在真实世界里更多是一个思考工具、表达工具,而不是计算工具。只有理解这一点,才能理解跨学科的知识如何在现实中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。
更进一步讲,我们所说的各种思维模型/临界知识,也都只是一种思维工具、思维方式,而不是精确的“公式”——你输入A便必然会得出B。
事实上,我们学习思维模型,要理解的并不仅仅是概念本身,而是要明白这些思维模型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,可以对应着解释这个世界里的什么事情?理解了这一点,才能把思维模型作为我们的武器来战斗。
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,我粗略地把各种思维模型按照其实用性质分为三类:
一类是主要基于物质世界的相对确定的规律。比如复利/指数增长、杠杆效应、振荡模型等,都属于这一类型。
这类思维模型基本都是基于纯物质/逻辑世界中的规则提出的。所以它们形成的公式或者概念,在进入包含了更多思想和复杂关系的真实世界后,就很难完美复现。
但是,这些思维模型又确实从纯物质或逻辑的角度,描述了事物发展的一种可能性。
因此,当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的时候,重要的不是记住这些公式和概念本身,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符合这种数学/物理概念的互动关系,进而依靠这种理解,增进我们对事物发展趋势的理解,做出更好的判断。
比如我在《你真的懂影响世界的“复利效应”吗?》那篇文章中就提到,对于复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,不是去“套公式”,找“高利率”等收益,而是要去发现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复利关系,即:做事情A会导致B,而B又会反过来加强A,从而形成正反馈的指数增长。
这就是把复利当“思维模型”,而不是“公式”的做法。
第二类思维模型是概率性的概念。这些思维模型往往是在社会学、心理学、管理学、经济学等与复杂社会有关问题背景下提出的,所以,这些概念和公式往往做不到“物理学的精确”,而是一个概率规律。比如基于概率论的决策树方法、心理学中如锚定、一致性倾向等各种效应等。
类似锚定这样的概念,并没有输入锚定值A,就能得到精确B的结果的功效,相反,它们的效果是概率性的:因为并不是每次你设置好“锚”之后,其他人都会受到同样的影响。而是说,从总体上看,大多数人大概率下会受到这个因素影响。
第三类思维模型是应对不可知性的。这类思维模型有点特殊,前面两类思维模型的用途,都是我们借助它们增强某种能力、从而提高成功概率。
而第三类思维模型的用途是:我们要承认,有时就算前面的努力都做了,但也可能会因为不知道什么鬼的原因,最后还是失败了。
那这该怎么办?
这就是第三类思维模型的特点,它们专门用于理解和应对这些系统的“不可知风险”:比如安全冗余、反脆弱、黑天鹅等思维模型。
说到这里,我就想总结一下了:如果说复利是鸡汤,是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复利公式的精确对应情形,那么几乎所有的思维模型都做不到这么精确。真正重要的是,我们要理解思维模型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,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简单套用某个公式,而是借此公式增加我们对真实世界理解的一个新维度。
不过,关于认为复利或者思维模型是鸡汤的观点,我还有第二个原因要谈——
没有前置条件的思维模型都是毒鸡汤
我们在谈类似复利这样的概念或方法论是否是鸡汤时,其实还隐含了一个前提假设,那就是:我们希望找到的概念是“有用的”、“正确的”,如果发现它不那么正确,我们就要鄙视它。
这种愿望和心情当然可以理解,然而,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永远正确、有用的方法吗?
显然是没有的。
或者,再退一步讲,就算是一个概念或方法存在问题和毛病,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抛弃这个方法和概念呢?
答案当然不是,否则岂不是因噎废食?
事实上,任何概念、方法论和思维模型,都是有其适用前提和范围的。
对一个理论而言,脱离了前置条件谈是否正确是无意义的;
对现实应用而言,不了解一个方法的适用情形和条件就盲目实施,也是极危险的。(尤其是当你越从这种方法中受益时,越危险。这是因为你受到过去成功经验的影响,而信心满满,敢于在看似类似,实则适用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事情上下更大的赌注,结果损失更大。)
我们只有在充分地同时理解一个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时,才能真正将其为我所用。
不过,等等。
就算我们充分理解了一个思维模型/概念/方法,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毫无顾虑地放心使用了。
因为我们谈复利或某个概念/方法时,往往只想到了和这个概念/方法相关的因素,可是在真实世界里,情况要复杂得多。影响事情的因素,不仅仅是复利,还有各种其他思维模型和约束条件也在同时起作用,还彼此相互影响。
这个世界哪里简单到了用几个思维模型就能全部解释了的地步?
事实上,我们只是借助这些基本的思维模型来增进自己对世界的理解,增加我们的一点胜率而已。
回到复利效应的现实应用里我们会发现:复利效应在真实世界里,找不到长期符合复利增长的事情。那是因为在数学世界里,复利的增长只需要数字变化就可以,而在真实的世界里,复利的增长是受到现实的资源限制的。
因此,在真实世界里最完美的复利模型复现也不是一直指数型增长,而是生物学中菌群分裂增长形成的“S型曲线”——前半段的指数级增长在遇到资源的天花板之后就不得不停止了。这个时候,复利效应和资源瓶颈在相互影响。
而这还是复利效应在真实世界里和其他条件发生互动的最简单关系。如果考虑到人类的世界远比细菌的世界复杂得多,那么会影响复利效应的因素就更多了——复利效应在和各种因素混杂之后最终呈现什么形态都是难以预料的。
当然,我们可以在人类社会中找出一些极端的特例,来复刻复利效应指数型增长模式,比如独角兽企业的指数型增长。
不过,人类和细菌不一样,细菌遇到资源天花板就歇菜了,而人类却不愿意受制于环境的约束停止增长,人类会想各种办法打破资源瓶颈限制,以求继续延续复利增长——这种情形就是克里斯坦森在《创新者的窘境》中提到的“双S曲线”——找到第二次增长机会。
这个道理万维钢老师在他的文章中也引用了,只不过我们两个人用这个例子的切入点略有不同:
万老师是想证明真实世界里没有理想的复利模式——目的是让那些想要靠守着复利概念就能懒惰赚钱的人醒一醒。
而我的角度是——真实世界里,复利效应不会孤立存在,它会和其他因素混杂在一起,相互影响,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复利效应不存在。只不过,就算按我的定义,复利效应是存在的,懒人们也无法寄希望于这个概念不劳而获。在这一点上,我和万老师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。
我说这些,其实真正关注的并不是复利怎么样。
我真正想说的是,无论是复利还是其他任何思维模型,无论它多么名声在外,也只是对真实世界极为复杂关系中的一个维度进行解读而已。我们如果希望用这一个维度里的概念,在真实世界中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,那基本是不可能的。
我们真正要做的是,理解一个个基本的思维模型之后,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多一点认识。我们认识越多,就越会敬畏现实的复杂度。
思维模型,是一个化繁为简的重要工具。
但是,思维模型化繁为简,只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杂的世界,并不等于,复杂的世界就因此简单了。
套用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结束全文:要简单,但不能过于简单,否则啥概念都会变鸡汤了。
(爱因斯坦一愣,抗议道:后半句鸡汤的话,我没说过!)
来源:微信公众号成甲(ID:PKM100)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gIwkVNrxgOiJgVwbKrflqw
此文由 网站目录_网站网址收录与提交入口 编辑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: